马尔维纳斯群岛位于南美洲的东南角,靠近南极圈,英国称福克兰群岛,距离阿根廷500多公里,距英国1万多公里,是英国的殖民地,而阿根廷认为自己对马岛拥有主权,历来主张收回。
1982年4月2日,阿根廷军政府铁尔加里总统下令军队攻占了马岛并宣誓主权。
英国朝野群情激昂,英国首相及保守党领袖撒切尔夫人向全国发表讲话,誓言进行反击。英国迅速组织以无敌号和竞技神号两艘轻型航母为首的特混舰队浩浩荡荡南下大西洋,马岛战争就此拉开了序幕。
英阿两国军队在马岛海域进行了激烈血腥的战斗,陆海空硝烟弥漫、双方损失惨重。经过74天的厮杀,6月14日,英国军队成功登上并占领马岛,岛上阿军投降,阿根廷宣布战争失败。
很多人会有一个疑问:阿根廷军队依托本土在家门口作战,为什么会败于劳师远征的英军呢?
我们从以下3个方面分析一下。
1 国家实力
英国曾经号称“日不落帝国”,海外殖民地遍布全球,称霸世界100多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伤了元气,国家实力逐渐衰落。
20世纪70年代末,英国陷入严重的经济衰退,工业生产下降了十几个百分点,失业率不断攀升,通货膨胀,社会矛盾日益加深。
虽然面临种种社会危机,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在当时的世界,英国仍属于资本主义强国。
跟老牌列强英国相比,阿根廷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属于南美洲一个地区性强国,二者无法相提并论。
阿根廷曾经是西班牙的殖民地,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1816年独立以后经济逐步发展,到了20世纪脱颖而出成为南美地区的强国,自诩是:南美洲的美国。
20世纪80年代初,阿根廷也陷入了经济危机,国内生产总值下降了十几个百分点,制造业产量下降了20几个百分点,通货膨胀率高达600%以上,工人不断罢工反对军政府的执政,社会动荡不断加剧。
面对国内的种种困境,阿根廷军人总统加尔铁里为了转移社会矛盾和公众的视线,决定出兵马岛,为自己捞取政治资本。
2 外部支持
英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促使联合国通过并发表决议:要求阿根廷从马岛撤军。
欧洲盟友纷纷对阿根廷发起贸易制裁,以示对英国的支持。法国跟阿根廷有军火贸易,当时正陆续向阿根廷出售超级军旗战机和飞鱼导弹,在英国的压力下,法国暂停了军火出售。法国的这一决定对马岛战争后期的走向产生了影响。
美国口头上表示中立,不支持任何一方,暗地里向英国开放了位于大西洋深处的阿森松岛上的美军基地。
阿森松岛位于英国和马尔维纳斯群岛中间的位置,距离两方各5000多公里。英国特混舰队在阿森松岛短暂停留歇脚,补充给养,海军陆战队在岛上进行了登陆训练。
美国在马岛战争期间,还向英国提供卫星情报,给这个西方盟友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帮助。
阿根廷这边儿就尴尬了,南美洲国家除了智利以外都支持阿根廷,但仅限于口头支持,拿不出什么实际行动。
智利跟阿根廷接壤,历史上一直有领土纠纷和军事冲突,智利担心阿根廷占领马岛以后会野心膨胀,继续蚕食智利的领土。
马岛战争期间,智利利用地缘优势不断向英军提供阿根廷战机起降的雷达情报。
“他们帮助了我们”。三十多年以后,对于智利当年的雪中送炭,英国老兵仍然充满了感激。
3 军事比拼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
如同两个拳击手,不论你的后勤保障好坏,观众的支持度强弱,最终,决胜负定乾坤还得靠各自的拳头说话。
英军以马岛为中心,画设了一个三百海里的禁区,宣称禁区里的任何敌机敌舰将会被毫不留情的予以击落击沉。
英军如此有底气是有根源的,跟阿军相比,当时的英军是一支现代化的军队。英舰各自都具备一定的防空反潜能力,搭配航空母舰的配合,相互协调、协同作战,组成了一个防空、防海、防潜的立体火力网。
阿根廷海军虽然在军舰数量和吨位上也很可观,但大多是几十年前的古董舰,没有起码的防空和反潜能力,为了避免成为靶子,阿舰纷纷撤离马岛周围的海域,使马岛上的阿根廷守军孤立无援。
即使这样,英潜艇仍然击沉了阿根廷的重巡洋舰贝尔格拉诺将军号,以示警告。
阿根廷空军只能孤军奋战,他们用之前从法国买来的超级军旗战机和飞鱼导弹先后击沉了英军的谢尔菲德号、考文垂号等几艘军舰,自己也付出了二十多架战机被击落的损失。当仅有的5枚飞鱼导弹打完之后,阿根廷空军也只能望洋兴叹,无力回天了。
英军取得了制海制空权以后,立即对马岛上的阿根廷守军发起了进攻。岛上的阿军外无援军,内缺粮草,士气低落,1万多守军不战而降。
总结:英军集三军之优势兵力,联合作战,各个击破,胜利在情理之中;阿军以个体对体系,单打独斗,焉能不败。
马尔维纳斯群岛被英国人称为福克兰群岛,这个小岛位于大西洋的西南面,距离阿根廷大约有500公里左右,离英国却有万里之遥。
在工业革命早期,地理大发现时期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谁发现无人居住的岛屿,岛屿的命名权和归属权就属于发现方。
由于英国领工业革命之先锋,在1592年英国航海家们首先发现了马岛,1690年英国还对这个岛屿进行了为期六天的实地考察,并对此还做了文献记录。有了这些,英国人就认定马岛应该属于英国。
(大航海时代)
但矛盾的事,往往都会在 历史 的长河中不停出现。虽然英国人发现了马岛,但她在随后的100多年里,并没有对马岛进行有效的管理,马岛事实上还是一个荒无人烟的无人岛。由于工业革命在欧洲普遍开花,实力强大后的法国也跟着英国进行了全球殖民,1764年慌里慌张的法国航海家登上了马岛,并在岛上建起了居住点。
正当法国人信心满满的要在岛上搞建设时,英国人来消息了,说这个岛屿应该属于她们。由于当时英法是死对头,自知实力不如英国的法国,不想为这个小岛而引起两国争端,就巧妙的把这个岛屿卖给了西班牙。
( 中间那位就是马岛战争时期,阿根廷的领导人加尔铁里。)
当马岛被西班牙人接手后,英国由于在北美殖民地的问题上,跟西班牙做了一些秘密的交易。事实上马岛一直在西班牙的管理下,阿根廷独立后由于传承的问题,阿根廷始终认为马岛应该属于她。
这就是马岛问题上,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矛盾所在。 时间的巨轮,就这样一步步的来到了上个世纪的80年代初。
由于南美洲人天生缺乏管理经济的天赋,80年代初阿根廷在加尔铁里领导下,经济处在了崩溃的边缘,国内矛盾就十分尖锐的对立起来了。就这样带有军事独裁色彩的加尔铁里政府为了转嫁国内矛盾,为了获取马岛周围丰富的石油资源,突然对马岛进行了军事占领,并驱逐岛上的英国士兵。
可事实上,加尔铁里的这个行动是冲动而危险的。因为当时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在国内进行私有化改革,在政治上也遇到了相当的困难,她也正需要寻找一个机会来大振自己的政治声望。
好了,加尔铁里端上来的这一道菜,太符合撒切尔夫人的胃口了。撒切尔夫人就这样发飙了。可以想像日不落帝国在全球虽然日落了,但她当时拥有的军事实力,还是完全可以碾压阿根廷的。最终马岛战争以阿根廷的完败,英国的大获全胜而宣告结束。
(
马岛战争中,被英国人虏获的阿根廷士兵。)
战争总是在矛盾中爆发,悲伤中结束。因为马岛战争的失败,阿根廷人民尝到了经济连续衰退几十年的苦果。然而撒切尔夫人因为马岛战争的胜利,个人的政治声望被推到了顶点,英国私有化改革也得以全面推行。虽然马岛之战阿根廷人败了,但阿根廷人还是找到了出气的地方,只要在足球场上碰到英国人,阿根廷人那疯狂的进攻,就是对马岛战争失败的哭诉。
英国人称马岛为福克兰群岛,而阿根廷则称之为马尔维纳斯群岛。目前,马岛属于英国的海外领土,拥有内部自治权,英国负责它的国防和外交。在 历史 上,法国、西班牙、英国和阿根廷都宣布过对马岛的自治权。从1833年,英国重申对马岛的殖民统治后,一直被英国所管辖,只是阿根廷一直宣称对马岛拥有主权。1982年,阿根廷为了转移国内矛盾,而对马岛实施突袭,并对岛上实施军事占领,这引爆了阿根廷和英国之间的马岛战争。结果大家都知道了,阿根廷战败,马岛重归英国所管辖。
据考古信息显示,在史前时代就有土著居民在马岛上生活了。然而等欧洲人发现该岛时,早已成为荒岛一座。在16世纪末有探险家声称自己发现该群岛,但是这是一个不确切的消息。直至1690年,英国人约翰·斯壮船长在途径秘鲁和智利到达群岛并发现了福克兰海峡,关键的是它记录下了岛上的水域和野生动物。这也是有文献记录以来人类首次登陆该岛。1764年,法国船长在路易斯·安东尼·布干维尔建立定居点。此后英法在马岛的定居点共存至1774年。英国人还从马岛上撤出过一段时间。
一战时期,英国皇家海军和德军的一只分遣舰队展开过战斗。20世纪中期,阿根廷总统胡安·裴隆开始声称对马岛拥有主权,英国和阿根廷之间的关系开始紧张起来。联合国还通过2065号决议呼吁双方和平解决该问题。
1979年,撒切尔夫人当选英国首相后,政府面临预算削减,英国还考虑过将马岛移交给阿根廷。谈判在1981年中断,再加上阿根廷内部矛盾激增,于是双方爆发了马岛战争。
只能说马岛现在是属于英国控制之下的,但是阿根廷仍然没有放弃对马岛的争取。而我们也是站在阿根廷这一边的,毕竟是受苦受难的兄弟们。自从我们的称呼也可以看得出来,我们是要马岛,这是阿根廷人的称呼!
讲道理,双方都有道理,不是没有道理的。所以双方都有道理的时候,那就只能用拳头来说话了,怪只怪阿根廷拳头太小了。这真是一个比烂的世界,照理来说,马岛距离英国万里之遥,而距离阿根廷近在咫尺。如果是武力攻击的话,阿根廷是能够拿下的事实也正是如此,阿根廷轻而易举的攻击下来马岛。却没有想到碰到了英国的天降猛男撒切尔夫人。一般的英国首相也就认了,反正一大堆英国殖民地都已经脱离了少一个不少,多一个也不多。可能也就这么认了!
但是好死不死的碰到了英国 历史 上最优秀的首相之一撒切尔夫人。很少有像他这么杀伐果断的领导人,直接就决定派出英国海军的绝大多数力量万里远征马岛。当然,撒切尔夫人敢这么做也是因为有底气的,撒切尔夫人首先就得到了美国的全力支持。得到了美国在后勤上的保障,要不然你真以为万里就这么开过去的?中间体制是有各种各样的补给。其实英国的后勤并没有在万里之遥的英国本土,而是在大西洋中间的一个小岛上。那有美国的军事基地。
除了美国之外,法国也给予了英国支持,如果阿根廷不是因为有法国购买的飞鱼导弹不够用。谁赢谁输还真不好说。阿根廷空军的表现可谓是优异呀,干成了英国好几艘舰艇。甚至差点把英国的航空母舰都给打下来。要不是法国人不卖给阿根廷飞鱼导弹了,还真能赢。再加上飞鱼导弹有好几颗都没有爆。这质量也不行,如果这些飞鱼导弹命中爆炸率超过90%的话,那我觉得阿根廷还能赢!
总结下来一句话,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虽然英国一直被称作是。即将日落的日不落帝国,但好歹人家还没有完全落下去,就是最后一口气已经掉了几十年了。你看着英国摇摇晃晃的要打下去,人家又挺住了。阿根廷是一个怎么说的国家呢?没有最烂,只有更烂的国家,阿根廷在100多年前,那也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之一呀!可是现在搞得。还债都违约了好几次。阿根廷自身国家也是烂的,可以,因为阿根廷是公务员终身制。而换一个总统就增加一大批公务员。然后现在阿根廷的公务员又成为了一大票餐,任何人只要想竞选总统。都不要想得罪公务员的利益,否则就不选你。就是这种劣质的民主选举制度,让阿根廷。陷入了一个死循环。为了争取公务员的支持,就不能够减少他们的利益。而不减少他们的利益就无法改革,就必须要不断的拿真金白银去填这个无底洞。总而言之,在我看来,阿根廷是一个自然环境很好,资源禀赋不错,但是制度不行的国家。
英阿马岛战争
马尔维纳斯群岛(简称马岛),又名福克兰群岛,位于南大西洋,距阿根廷500多千米,距英国约13000千米,战略位置十分重要。长期以来,就马岛的主权归属问题,阿根廷和英国之间存在较大争议,终于在1982年爆发了自二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海战。
1982年2月26日英阿在纽约谈判后,双方关系开始恶化。阿根廷政府决定以武力收复马岛,于是4月2日和3日,由400多人组成的陆、海、空三军突击队先后在斯坦利港和南乔治亚岛登陆。英国政府迅速作出反应,派出包括“无敌”号和“竞技神”号航空母舰在内的特混舰队,不远万里,奔赴南大西洋,决心再夺回马岛。
虽然阿根廷的国土面积是英国的11.4倍(英国人口是阿根廷的1.7倍),但英国是曾称霸世界的“大英帝国”,是个高度工业化的国家;而阿根廷在16世纪中叶就沦为西班牙的殖民地,直到1816年才独立,但其经济一直受到英国和美国的控制,是个以农牧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无论是综合国力,还是军事实力,英国都是强国,而阿根廷是个弱国。当阿根廷派兵攻占马岛时,英国上下十分震惊,但震惊之余,英国政府于4月3日迅速作出了派遣特混舰队以武力收回马岛的决定,英国海军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仓促投入战争。
对于技术密集的海军舰艇部队,特别是像航空母舰这样集舰船技术于一体的现代高科技兵力,没有10天左右的备战备航时间,通常是难以从和平状态转入战争状态的,而4月5日,“无敌”号航母编队和“竞技神”号航母编队匆忙完成必须的准备工作后,便分别于10时和11时从朴茨茅斯港启航了。当这两个航母编队通过英吉利海峡时,直升机还不断的向舰上运送各种作战物资和补给品。当驶入大西洋后,航母编队便开始了不间断的演练,以加强战斗准备。4月17日航经阿森松岛时,停留两天进行休整和补给,4月20日,当特混舰队进入阿根廷飞机的作战半径范围时,所有舰艇都保持高度戒备状态,两艘航空母舰的飞行甲板上始终保持有1架“海鹞”战斗机,随时准备紧急起飞。4月23日,特混舰队平安抵达南乔治亚岛附近海域并在25日占领了该岛。次日,1架“大山猫”直升机击沉了阿军的“圣菲”号潜艇。
5月1日,英军开始了对马岛的进攻。第一次攻击由1架空军“火神”轰炸机从阿森松岛起飞,经三次空中加油,于凌晨4点空袭了马岛上的斯坦利机场。第二次攻击则由“无敌”号和“竞技神”号航空母舰上的“海鹞”战斗机于8时20分对斯坦利港和机场再次空袭。针对英军的袭击,阿海军派出“五月二十五”号航空母舰和“贝尔格拉诺”号巡洋舰等主力舰只组成3个特混大队,迎击英国舰队。17时,阿根廷2架“短剑”式战斗机对英国特混舰队发起攻击,其中1架被英军的“海鹞”战斗机用“响尾蛇”导弹击落。晚上,阿根廷2架“堪培拉”轰炸机再次对特混舰队发起攻击,被航空母舰上起飞的“海鹞”战斗机击落1架,击伤1架,英国特混舰队中的“迅速”号护卫舰受到轻微损伤。5月2日,英国海军“征服者”号核潜艇用老式的Mk-8型触发鱼雷击沉了阿海军的“贝尔格拉诺”号巡洋舰,从此,“五月二十五”号航空母舰和其他主力舰只再也不敢出港作战了。
5月4日,1架低空飞行阿军法制“超级军旗”战斗机在距英国特混舰队80公里处发现了英国海军的“谢菲尔德”号导弹驱逐舰和“普茨茅斯”号护卫舰,并在距英舰约30公里处发射了2枚AM-39型“飞鱼”反舰导弹。而此时,“谢菲尔德”号导弹驱逐舰正承担着特混舰队与伦敦的中转卫星通讯信号任务,雷达停止工作,当“飞鱼”导弹击中该舰还有6秒钟时,该舰完成卫星通讯任务开启雷达并发现目标,但为时已晚,控制中心还来不及作出有效的反应,飞掠而来的导弹便击中该舰左舷中部,导弹穿舷而过,钻进甲板下的控制中心爆炸,在水线以上1.8米处炸开一个大洞。爆炸使军舰的动力、照明、消防系统全部瘫痪,引燃了密集的电线和通讯电缆的塑胶外皮,舰中毒烟弥漫。4小时后,舰长下令弃舰。而“普利茅斯”号护卫舰及时发现了来袭的导弹,避免了被炸。5月10日,“谢菲尔德”号导弹驱逐舰在拖航途中沉没。
英国人早在组建特混舰队之初,已意识到仅靠两艘航空母舰提供的舰载机是无法满足马岛作战需要的,因此在4月12日征用了“大西洋运送者”号集装箱船,向特混舰队运送“海鹞”战斗机及其配件。之后,英国又征用了“大西洋堤道”号集装箱船,以运送新组建的“海王”直升机中队。5月7日英军将14架空军“鹞”战斗机和6架“海鹞”战斗机经多次空中加油,从英国本土飞行了9个小时,抵达阿森松岛,然后被运到特混舰队,因而英军航空兵在5月中旬有了成倍的增加。
5月20日,联合国的和平调解宣告失败,英国特混舰队当晚下达了登陆作战的命令。英军成功的迷惑了阿军,21日拂晓前2小时,约2500名士兵顺利的在圣卡洛斯港登陆。英军登陆后,阿根廷空军加紧了对特混舰队和登岛部队的攻击,在圣卡洛斯湾掩护登陆作战的5艘护卫舰遭到阿根廷空军“幻影”战斗机和“天鹰”攻击机的轰炸和扫射,其中“热心”号护卫舰被击沉,另有一艘被重创。23日,英海军的“羚羊”号护卫舰在阿空军的攻击下沉没。
5月25日是阿根廷国家独立纪念日,阿根廷几乎所有的前线作战飞机都投入了战斗,令英军难以应付。“考文垂”号导弹驱逐舰首先落难,被“天鹰”攻击机投下的4颗一千磅航弹命中,当即沉没。“大刀”号导弹护卫舰也遭到严重损伤。而在另一方向,“大西洋运送者”号集装箱船遭到1枚“飞鱼”导弹的攻击,中弹起火,舰上存放着十余架直升机和大批飞机零配件、补给品均未卸载。经过23天的岛上争夺战,阿根廷在岛上的守军已无法抗争下去,只得在6月14日向英军投降。
马岛战争从4月2日至6月14日持续了74天,英国共损失30艘舰艇,20架飞机,伤亡500余人;阿根廷损失10艘舰艇,90架飞机,伤亡1000余人。最终以阿军被迫投降和英军重新夺回马岛而告终。
阿根廷和英国的矛盾主要起源于马岛归属的争端。阿根廷是原西班牙殖民地,马岛是西班牙原属地,但是英国后从西班牙手中夺得,并实际控制。阿根廷认为他应该继承西班牙的所有领土,马岛也在其列。英国以国际法中规定的,实际占有和岛民公投来反抗阿根廷。1982年阿根廷爆发严重经济危机,为转嫁矛盾,当时的军政府决心武力夺取马岛,并判断当时冷战国际环境下,英国无力发动远征。但是阿根廷的判断完全落空,因为阿根廷是南美唯一的纯白种人国家,与邻国巴西,秘鲁,巴拉圭等国家关系紧张,导致南美国家几乎在政治上都不支持阿根廷。而阿根廷常年采取敌视社会主义的国家政策,导致苏联为首的华约集团也不支持阿根廷。而北约本身就是以美英为首,英国在联合国反复强调领土争端应该由谈判而非武力解决。得到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不包括中国。。。)的支持。阿根廷出动3000名军人武装夺岛后,以马岛总督为首的100余名英军投降。英国利用这点,在国际上大肆宣传,阿根廷在夺岛初期因军纪不严,发生哄抢岛民财产的事件,导致岛民的暴力反抗,这点也被英国利用,英国立即以国土被侵犯为由,申请北大西洋公约第5条启动——对成员国一国的武力进攻,视为对成员国全体的进攻。并组建特混舰队远征马岛。阿根廷,在国际上,在军事上都没有做好对抗英国的准备,只是简单粗暴的占领了马岛,最后经过78天的战争,阿根廷无条件投降,马岛海战结束。马岛海战给阿根廷造成重大影响,直接导致英阿关系破裂,是两国摩擦的主要原因。阿根廷在二战期间名义上与日本宣战,其实对战局没有任何影响。
马岛,全称马尔维纳斯群岛,它不过是个弹丸之地,人口只有3400人左右,也没什么经济价值,却是个有争议的著名群岛,40年前,阿根廷与英国为它大动干戈,写下当代军事史精彩的一页。
阿根廷这个相对落后的南美国家,为何会与远在万里之外的英国开打呢?
我们知道,英国是欧洲的老牌殖民国家,19世纪时期更是号称日不落帝国。因此他们在海外的殖民地非常多。早在1833年,英国军队就已经登陆马岛,对这里宣示了主权,将其称之为“福克斯群岛”。
而阿根廷,在19世纪以前,长期都是西班牙人的殖民地。到了1816年,才勉强宣布独立,而此后的阿根廷,又处于长达半个世纪的内乱之中。所以说当时的阿根廷,压根就不具备和英国争夺马岛控制权的实力,只能口嗨,声称对马岛拥有主权,马岛实际一直在英国的掌控中。
阿根廷一直觉得自己委屈,明明是自己的家门口,怎么成了人家的地盘?自己是正义的一方,绝对不能一直口嗨下去!而且马岛距离英国本土隔着一个大西洋,远超万里,英国要维护这个这万里之外的土地,成本何其高昂?英国人不可能一直占着,咱一步一步地试探。
阿根廷政府时不时地对外释放了要收复马岛的消息,他们想看看英国那边会有什么样的态度。结果英国当局似乎有点儿后知后觉,压根就没把这事儿放在心上。
其实和许多国家的领土、领海争议一样,马岛对英、阿两国的价值不高,但意义重大。英国有感于“鞭长莫及”、维持成本高昂,一度也有意将群岛送给阿根廷,但岛上的居民大部分为威尔士人、苏格兰人后裔,他们坚决反对并入相对落后的阿根廷,英国当局也只能作罢,但与阿根廷保持着外交磋商,阿根廷若是继续努力,说不定可以和平地将马岛收复。
可到了1982年,形势巨变!
阿根廷军事执政团面对国内经济凋敝、示威抗议四起的困局,决定铤而走险,以“收复失土”的口号来挽回人心。4月2日,阿根廷大军发起“罗萨里奥行动”武力登陆福克兰群岛,岛上的英国海军陆战队奋勇抵抗,但寡不敌众,很快就遭到压制,首府与最大港口史坦利港相继失陷,英国总督雷克斯·亨特意识到不妙,领兵撤退。隔天,阿军攻占邻近的南乔治亚岛。
果然不出阿根廷军头总统加尔铁里所料,对于马岛的收复,阿根廷全国民众欢欣鼓舞,走上街头感恩加尔铁里的英明领导。而英国这边当然只能起身应战,“铁娘子”撒切尔夫人接受军方建议,发起“共同作战”,在短短几天之内组成一支由127艘船舰组成的远征军,包括两艘航空母舰竞技神号与无敌号、核动力潜舰征服者号,连豪华邮轮伊丽莎白女王二号都被征用,舰队浩浩荡荡开往1万3000公里外的战区。这是二战1945年之后,英国陆海空三军首次同步部署。
当时西欧主要国家都支持英国,大部分欧洲国家暂停与阿根廷的军事合作。拉美各国则大多同情阿根廷,但智利却因比高海峡小岛主权争议,仍对阿根廷保持军事警戒,迫使阿根廷将大部分精锐部队留在本土,这对后来的战局影响甚大。最重要的“第三者”当然还是美国,阿根廷指望美国保持中立,结果华盛顿在调停失败之后,全力支援英国,并且从军火、通讯到情报都对英国有求必应。
4月25日,受到大部分发达国家支持的英国牛刀小试,夺回南乔治亚岛。
5月2日,英军潜舰征服者号击沉阿军巡洋舰贝尔格拉诺号,造成阿军323人阵亡,从此阿军大部分舰艇都不敢出港。
5月4日,阿军战机还以颜色,以一枚“飞鱼”导弹击沉英军驱逐舰谢菲尔德号,导致20名英国官兵丧生。阿国空军在整场战争中的表现可圈可点,击沉多达7艘英军船舰,只是自身也折损20%至30%战机。
上图:被击沉的英军驱逐舰谢菲尔德号。
英军尽管损失超乎预期,但仍在5月21日对东福克兰岛北岸发起登陆战,4000名部队一路挺进,岛上阿军大部分是缺乏训练、装备补给不足的志愿军,数量上3比1的优势对他们帮助不大。英军没有空中优势、没有空中近接支援、没有直升机运送,在恶劣的天候中,行经崎岖的地形与阿军布设的地雷区,一路与阿军激战,迈向90公里外的史坦利港。
6月上旬,英军包围史坦利港,攻占周边高地,城内阿军如同瓮中之鳖,援助断绝,突围无路。1982年6月14日,阿军指挥官梅南德兹准将投降,马岛战争74天结束,阿军阵亡649人、英军阵亡255人、3名岛民罹难。梅南德兹与1万1400名阿军战俘被遣送回国。当然了,这和一战、二战时期是没法比的,但是在二战以后,这种规模的战争已经相当可怕了。
上图:1982年,福克兰战争,被英国远征军俘虏的阿根廷官兵。
这场战争让阿根廷军事执政团灰头土脸、名声扫地,原本就因无能、贪腐而岌岌可危的政权,终于末日降临。军头总统加尔铁里在阿军投降4天后被逐出总统府,阿根廷因祸得福,正式展开民主化进程。铁娘子撒切尔则是名声大振,后来又做了8年英国首相。
至于马岛,它仍是英国的海外领地,也仍是阿根廷人等待收复的“马尔维纳斯群岛”。
最后附上《马岛战争》的正版链接,想入手的朋友不要错过
肖战身边的三个胖子是谁肖战身边的三个胖子是他的助理、好友...
篮球直播在哪里可以看?想要查看自己的篮球直播的话,我建议...
卡塔尔世界杯分组了。北京时间2022年4月2日凌晨,2022卡塔尔世...
2O21卡塔尔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已进入4O强赛,日本,韩国,伊朗,澳...
世界上最富有的足球球员是谁?世界上最富的球员?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