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浙直总督(明朝 浙直总督)

2023-01-20 8:43:05 最新体育 hunve

《大明王朝1566》里杨金水为什么要装疯?

因为杨金水既不能死也不能活,只能取中间态:疯。无论是毁堤淹田还是倒卖沈一石的作坊,宫里都是脱不了干系的。海瑞要一查到底,那么就必然要追查到宫里。杨金水的上级是吕芳,吕芳的上级是嘉靖,查下去那这一条线的人就全部脱不了干系,宫里和皇上就颜面无存了。

毁堤淹田的执行者全都死了,沈一石也死了,郑何也被抓了,浙江剩下的知情者就只有杨金水。海瑞如果要把证词交上去,杨金水无论死活都会酿出大祸。如果他好好活着被抓了,那势必就会有人以此做文章,从他扯到吕芳,吕芳就危险了。如果他死了,那浙江的事就彻底说不清,什么黑锅都可能让他背,吕芳同样难脱干系。杨金水很明白,只有保住吕芳才能保住自己。

所以杨金水只能疯。疯了,首先浙江的案子在他这里就止住了,涉及宫里的事情就无法再查下去,其次他能有机会把浙江发生的实情借“疯话”说给吕芳和嘉靖听,还有迂回的余地。

杨金水简介:

杨金水是历史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中的角色,在影片中由王劲松饰演。他是江南制造局兼浙江市舶司总管太监,也是浙江贪污大案的关键人物,曾与郑泌昌、何茂才力推“改稻为桑”来讨好朝廷,后在海瑞审案中被逼疯,并遭到众太监凌辱以及陈洪的毒刑。

江南织造局内,织造局兼浙江市舶司总管太监杨金水和严党在浙江的党羽布政使郑泌昌、按察使何茂才果然认为一次既能讨好朝廷又能大发横财的机会到了。与外国客商签下了大批丝绸买卖协议,力推“改稻为桑”。身为浙直总督又是严嵩学生的胡宗宪,深知这一“国策”将在浙江引起内忧外患,上疏朝廷缓办严党力推的“改稻为桑”。

大明王朝1566浙直总督(明朝 浙直总督) 第1张

大明王朝1566胡宗宪的历史原型是谁

胡宗宪(1512年11月4日—1565年11月25日),字汝贞,号梅林。祖籍安徽绩溪,家族世代锦衣卫出身,在东南倭乱时期任直浙总督。

嘉靖十七年(1538年)中进士,嘉靖十九年(1540年),被授官为山东青州府益都县县令,累迁浙江巡按监察御史,为官二十九年,忠心为国,抗倭有力,官至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左佥都御史。死后追谥襄懋。

《大明王朝1566》为什么贡献大、能力强的胡宗宪没有入阁呢?

一个人能到赵贞吉和胡宗宪那个位置,权谋都是很厉害的,唯一的差别在于立场是怎样的,或者说取决于他们选择走什么样的道路。胡宗宪和赵贞吉两个人是好朋友,人生的道路是非常相似的。

他们两人最大的区别在于面对同样的官场,他们选择了截然不同的道路。赵贞吉和胡宗宪都深谙官场之道,但是胡宗宪选择了为国为民,尽力顾全大局,能争一分便是一分,而赵贞吉则变得圆滑世故,他学会如何在官场之中保全自己,学会如何奉迎嘉靖,以图自己的荣华富贵。

胡宗宪和赵贞吉有二十多年的交情。其实他们年轻的时候应该与海瑞和王用汲是类似的,都是志同道合的朋友,知己。两个人的个人成长经历其实是非常像,一个人的师傅是当今的首辅,另一个人的师傅是次辅。二人曾经一起学习过王阳明心学。后来一个在浙江,另一个人在南京。不过长期的官场生涯,二人却越来越陌生了。胡宗宪了解赵贞吉想要什么,而赵贞吉不了解胡宗宪想要什么。从这一点来看,胡宗宪权谋更高一点。

《大明王朝1566》中胡宗宪和赵贞吉直接打交道的有两件事。一件事情是胡宗宪向赵贞吉借粮食,而另一件事情则是胡宗宪托付赵贞吉浙江事情。从这两件事中二人的交谈,就可以把二人之间的差别表现得淋漓尽致。

严世蕃为了改稻为桑,在浙江毁堤淹田,几十万百姓的生存成了问题。朝廷之中徐阶、高拱、张居正为了倒严,也在改稻为桑这个事情上面较上了劲。因此,他们希望乱起来,于是便不想给浙江调粮食。这个时候作为浙直总督的胡宗宪带病来到南京跟赵贞吉借粮食。

可是,赵贞吉看到胡宗宪这么做是怎么想?他认为胡宗宪给皇帝上辞呈是为了躲出来,避开这个责任。胡宗宪跑到南京来借粮食不过是为了做个上面看,严嵩严世蕃知道,徐阶高拱张居正这些清流也知道。胡宗宪这样做,即使借不到粮食,心意够了就行了。最后赵贞吉还表示:

“浙江不死人,这件事情就完不了。”

“死一万人是个数字。”

“死十万人,百万人也是个数字。”

甚至在中途的时候,赵贞吉还抱怨胡宗宪想把他拉下水。

胡宗宪自然也是聪明的,因为他明白赵贞吉想要什么。所以胡宗宪先是用二人的私交来劝说赵贞吉,企图用朋友之情来说服他。赵贞吉不领情以后,胡宗宪只能是拿出杀手锏,以浙江总督的名义向赵贞吉调军粮。因为这样做,赵贞吉不用担负一点责任。

胡宗宪明白赵贞吉这样的人的心态,他们在官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任何时候,他们都不愿意担负一点责任。从这一点来看,赵贞吉和郑必昌、何茂才是非常像的。比方说沈一石被抄家以后,无论郑必昌、何茂才、都是非常想看沈一石留下的账册。可是他们两个人都不想担责任,互相推托。他们唯一的不同在于郑必昌、何茂才的后台是严党,而赵贞吉的后台是徐阶等人。赵贞吉可以说是在官场站对了位置。

明朝浙直总督的地位有多高,为何能管理八个省?

因为明朝末年时,倭寇不断骚扰我国的沿海地区,因为每个省的力量都有限,所以才会设立“浙直总督”这样一个临时的职位。在明朝中后期,大批倭寇开始骚扰我国沿海地区,北至山东,南至广东、海南,都在他们的攻击范围之内。但是每个省的实力都是有限的,仅依靠一个省不再能够抵抗敌人的进攻。所以,明朝才新增了浙直总督这么一个职位,主要负责协调各省的军队和物资。

浙直总督主要管理受倭寇严重影响的南直隶、江西、浙江、福建等省。请注意,浙直总督只能管理军事事务,是不能干预地方事务的。胡宗宪被免去浙江巡抚职务后,浙江官员立即变了脸色。胡宗宪去南直隶运粮,但南直隶总督赵贞吉不肯给。最后,胡宗宪以浙直总督的名义调集军需,这表明他无法控制各地的巡抚。这种情况也发生在清朝,如果把两江总督、福建总督、闽浙总督、广东总督、广西总督计算在内,这几位政府官员的管辖范围才可与浙直总督相提并论。由此可见,浙直总督的确拥有很大的权力。

但是,浙直总督只是一个临时性的官位。隆庆帝继任后,明朝结束了禁海政策,倭寇也不再入侵了。随着日本倭寇的消失,自然也就没有必要再保留这个浙直总督的职位了。事实上,明末浙江督师与浙直总督是十分相似的,但并不完全相同。

在清朝入关后,总督慢慢就演变成了固定官职。清朝共有八个总督,其中直隶的官位是最高的,两江次之。在这些总督中,直隶总督和四川总督都是兼任巡抚,是该省的最高官员。至于其他总督,则是主要负责军事事务,其它还是由巡抚处理。

浙直总督为什么是部堂

称胡宗宪为“胡部堂”,是不准确的,应称为“胡都堂”。

当时胡宗宪为浙直总督兼兵部右侍郎(最后官至兵部尚书)。但是,明代各衙署之长官因在衙署之大堂上处理重要公务,故称堂官;都察院长官都御史、副都御史、佥都御史,以及被派遣到外省带有这些兼衔的总督、巡抚,均通称都堂。(从唐朝开始有“都堂”之称为)。而清代才有“部堂”的称谓。

浙直总督,为明朝嘉靖年间设立的一个临时总督职位。首任总督为张经,此后赵文华、王诰、胡宗宪等人亦担任此职。嘉靖三十三年,因倭寇滋事渐多,明朝设置浙直总督,辖区包括南直隶、浙江、山东、福建、广东、广西等地。

岗位变革

嘉靖三十四年,去除山东、广东、广西辖区。

嘉靖四十年,加辖江西等地。

嘉靖四十一年,去除江西,随后撤销此总督职位。

嘉靖四十五年,因浙江、江西矿工起义,而恢复建制,辖区包括浙江、南直隶、江西等地。

隆庆元年罢职。

明朝时候的浙直总督权利有多大

浙直总督属于地方总督,多因防边或镇压人民而设,以所辖地区军务为主。嘉靖三十三年,因倭寇滋事渐多,明朝设置浙直总督,辖区包括南直隶、浙江、山东、福建、广东、广西等地。总督之“督”可见,是中央差遣的“派出”性质,由此可见中央是将地方权力牢牢握在手上的。

扩展资料:

明朝的浙直总督:

浙就是浙江省,直就是南直隶。明朝在名义上有两个首都,因此出现了北直隶和南直隶两个直隶地区。南直隶包括现在的江苏、安徽和上海等地,从表面来看,浙直总督这个官职似乎只能管理江苏、浙江和安徽三个省。

但这仅仅是表面的结束,浙直总督真正的管辖区,在鼎盛时期包括了浙江省、山东省、南直隶、福建省、江西省、广东省和广西省。也就是说,浙直总督能够管理多达8个省的地盘,简直相当于半个明朝的天下。

在明朝统治的中后期,大量的倭寇开始袭扰明朝沿海地区,北至山东省,难到广东、海南等地,都在倭寇的袭击范围之内。每个省的力量有限,依靠一个省已经无力对抗倭寇的进攻。在这样的情况下,明朝设立了浙直总督,负责统筹各个省的军队和物资等等。

当然,这是一个临时性的官职,到了隆庆皇帝上台以后,明朝终止了海禁政策,倭患立刻消失了。随着倭寇的消失,也就没有必要继续保留浙直总督这个官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浙直总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总督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互联网搜集
1.与产品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均由发布单位及个人负责,
2.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3.请大家仔细辨认!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相关法律责任!
4.如果发现本网站有任何文章侵犯你的权益,请立刻联系本站站长[QQ:775191930],通知给予删除